從武漢到北京,從安哥拉到加納,馮世才記不清自己去過多少地方,服務過多少項目。不管在哪里,只要一聲“馮工”喊起,再急、再累、再難的活,他也能保時、保質、保量地完成。
作為盛隆電氣的一名售后工程師,“馮工”用24年光陰雕琢匠人匠心匠品,用上萬個項目的滿分答卷詮釋工匠二字的要義:勤于工,精于技,實干爭先,擔當奉獻。
心中有數方能處變不驚
馮世才走出校門就加入盛隆電氣,在這個干事創業的大平臺上,他很快熟練掌握技能并不斷精進。
在電氣行業,有的售后工程師拿到圖紙就開始施工、調試、送電,走一步是一步。但馮世才有個好習慣,他要先把項目所有的圖紙整體看一遍,有多少配電房、配電柜,相互之間怎么關聯,多少條進線,進線的運行方式如何,供電的邏輯關系是什么,他都爛熟于心。而后,需要多少輔材、多少人工,都整體明確后,再來細化施工方案,精準推進。
心中有數才能得心應手。有了這種對項目整體的把控,馮世才在施工時速度快,很少出紕漏。更重要的是,在方案臨時有變的情況下,他基于對項目整體的認知,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應,迅速配合完成各項調整。
2016年在天河機場T3航站樓項目中就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在方案設計之初,總開閉所的三條高壓線互為備用。進入調試環節時,甲方提出,三條高壓線要改為兩條主用、一條備用。此時距離要求項目通電的時間已不足一個月,而總開閉所又關聯著其他所有配電房的通電。
時間緊急,馮世才趕緊與設計院和公司設計室溝通修改二次方案。設計師很快拿了一個方案出來,馮世才看了之后,認為這個方案對現場施工來說太復雜、工作量太大,他基于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提出改進建議,使現場施工工作量減少一半。
重大項目上馬,時間就是生命線。馮世才和同事們通力合作,一周內就完成了總開閉所的方案重新設計和調試通電,后續工作便勢如破竹,一往無前。
2017年8月,華中地區最大航站樓、最大航空樞紐——天河機場T3航站樓綜合體正式投入使用,如一只張開雙翅的鳳凰,迎接國內外賓客,也讓人們對武漢邁入“新一線”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有了更多期待。而盛隆電氣正是T3航站樓展翅騰飛背后的電氣功臣。
馮世才在智慧工廠
2019年10月,舉世矚目的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在武漢舉行。盛隆電氣作為湖北最知名和值得信賴的電氣集團,承接了部分新建比賽場館的供電工作。
在奧體中心新館,當年8月盛隆電氣的售后團隊才進場施工。馮世才和同事們搶抓工期,鋪設互鎖線、調試送電,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在一次演練中,主管部門提出要在兩個變壓器之間加裝備自投裝置,這涉及幾百條二次線路重新連接,馮世才他們二話不說,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問題。
還有一次,調試中,場館忽然斷電。馮世才和同事們緊急排查,發現場館內的用電末端沒有接通UPS備用電源。外網的波動不可控制,場館內用電卻要求萬無一失,一秒鐘的斷電都是不允許的。馮世才提議,場館內的燈光、音響等用電全程用UPS,確保不斷電。
為了保障這個萬無一失,馮世才和同事反復演練。例如,當一條進線或變壓器出現故障,備自投裝置能迅速實現故障線路分閘,另一條線路快速母聯合閘;如果兩條線路同時停電,則發電機啟動;發電機也同時出現問題,UPS的電力也足以支撐線路恢復前的時間,確保電力持續供應。
有備方能無患。
經過反復演練,好幾套備用方案確保場館供電,應該不會有問題了,但馮世才仍不敢大意,軍運會賽期10天,他每天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都蹲守在場館配電房里,以備隨時處理各種應急情況。軍運會結束了,他不知道所服務的場館里,比賽最后誰拿了冠軍,卻可以自豪地對家人和朋友說:“我們盛隆電氣為大會電力護航,零失誤!”
馮世才服務軍運會時,被《長江日報》報道
異國他鄉克服萬難保供電
在2012年去安哥拉之前,馮世才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走出國門;也沒有想過,走出去施工會接連遇到那么多困難。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難題都被他一一化解。
那是安哥拉的洛比托道堆項目,在距離祖國1萬多公里的異國他鄉,馮世才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語言不通。當地使用葡萄牙語,馮世才聽不懂,就跟對方用手勢比劃,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努力嘗試學習一些簡單的外語對話。
施工中,馮世才發現,當地的高壓電纜很軟,而國內的高壓電纜都比較硬。這么軟的電纜怎么做終端頭、銅鼻子,馮世才打越洋電話請教國內的專家。當地與國內有7小時時差,馮世才掐著時間,每天上午打電話。為了將效果做到最好,對用戶負責,馮世才反復與國內溝通細節,他至今還記得,一個月電話費用了2000元,但最終做出的產品讓用戶連連點贊。
道堆項目在洛比托港口,緊鄰海邊,當地時間每天上午8點多就開始漲潮,不一會兒電纜溝里就進了海水,水淹到人的小腿就得停工。為了趕工期,馮世才和同事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6點多就到電纜溝去施工。等海水漲起來了,他們就回岸上的配電房里去工作。
裝配電柜、裝銅排、放電纜,在國內看似簡單的工序,在國外每一步都可能遇到困難。附近沒有外電,沒有變電站,馮世才他們要自己想辦法靠發電機發電、升壓,再將電輸送到80臺高壓柜,最后經由變壓器送到低壓柜。
安裝、調試、做耐壓試驗、繼電保護試驗,到最后成功送電,馮世才和同事們用半年時間克服重重困難,為項目供電交上完美答卷,也為盛隆電氣在“一帶一路”共建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筆。
凌晨的電話鈴聲變少了
作為一名售后工程師,以前馮世才凌晨接到用戶電話是常態,他從來都毫無怨言,第一時間到現場搶修,快速解決問題。
讓馮世才記憶猶新的是,2017年武漢暴雨,新洲區的一個泵站變電柜不能啟動,村子眼看要被淹了。馮世才接到電話,連忙往現場趕。出租車都去不了,他最后找了一輛越野車送他過去。排查發現故障原因是軟啟動電路板燒毀,他果斷決策,從十公里外的另一個泵站拆了一個備用設備來安上救急。
泵站恢復供電,能繼續抽水了,當地人拉著他的手感激不盡:“你真是幫了大忙,你要不來,這村子、莊稼都要淹了?!?/p>
不過,這樣的“逆行”,現在變少了。
馮世才告訴記者,現在供電設備升級優化,更智能了,維保也做得更勤,社會大眾的安全意識也提高了,他接到的搶修電話越來越少了。
時代在進步,個人也在成長,盛隆電氣“走正道、辦良企、育人才、出精品”的信條一直激勵著他更精更專。深耕售后領域20多年,馮世才從未忘記過對客戶的責任,也從未放松過對自己的要求。他相信,與時俱進、精進技能,做一名出“大國精品”的“大國工匠”,定能隨著公司的發展,擁抱電氣行業更加輝煌和高質量發展的明天。
從武漢到北京,從安哥拉到加納,馮世才記不清自己去過多少地方,服務過多少項目。不管在哪里,只要一聲“馮工”喊起,再急、再累、再難的活,他也能保時、保質、保量地完成。
作為盛隆電氣的一名售后工程師,“馮工”用24年光陰雕琢匠人匠心匠品,用上萬個項目的滿分答卷詮釋工匠二字的要義:勤于工,精于技,實干爭先,擔當奉獻。
心中有數方能處變不驚
馮世才走出校門就加入盛隆電氣,在這個干事創業的大平臺上,他很快熟練掌握技能并不斷精進。
在電氣行業,有的售后工程師拿到圖紙就開始施工、調試、送電,走一步是一步。但馮世才有個好習慣,他要先把項目所有的圖紙整體看一遍,有多少配電房、配電柜,相互之間怎么關聯,多少條進線,進線的運行方式如何,供電的邏輯關系是什么,他都爛熟于心。而后,需要多少輔材、多少人工,都整體明確后,再來細化施工方案,精準推進。
心中有數才能得心應手。有了這種對項目整體的把控,馮世才在施工時速度快,很少出紕漏。更重要的是,在方案臨時有變的情況下,他基于對項目整體的認知,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應,迅速配合完成各項調整。
2016年在天河機場T3航站樓項目中就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在方案設計之初,總開閉所的三條高壓線互為備用。進入調試環節時,甲方提出,三條高壓線要改為兩條主用、一條備用。此時距離要求項目通電的時間已不足一個月,而總開閉所又關聯著其他所有配電房的通電。
時間緊急,馮世才趕緊與設計院和公司設計室溝通修改二次方案。設計師很快拿了一個方案出來,馮世才看了之后,認為這個方案對現場施工來說太復雜、工作量太大,他基于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提出改進建議,使現場施工工作量減少一半。
重大項目上馬,時間就是生命線。馮世才和同事們通力合作,一周內就完成了總開閉所的方案重新設計和調試通電,后續工作便勢如破竹,一往無前。
2017年8月,華中地區最大航站樓、最大航空樞紐——天河機場T3航站樓綜合體正式投入使用,如一只張開雙翅的鳳凰,迎接國內外賓客,也讓人們對武漢邁入“新一線”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有了更多期待。而盛隆電氣正是T3航站樓展翅騰飛背后的電氣功臣。
馮世才在智慧工廠
2019年10月,舉世矚目的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在武漢舉行。盛隆電氣作為湖北最知名和值得信賴的電氣集團,承接了部分新建比賽場館的供電工作。
在奧體中心新館,當年8月盛隆電氣的售后團隊才進場施工。馮世才和同事們搶抓工期,鋪設互鎖線、調試送電,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在一次演練中,主管部門提出要在兩個變壓器之間加裝備自投裝置,這涉及幾百條二次線路重新連接,馮世才他們二話不說,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問題。
還有一次,調試中,場館忽然斷電。馮世才和同事們緊急排查,發現場館內的用電末端沒有接通UPS備用電源。外網的波動不可控制,場館內用電卻要求萬無一失,一秒鐘的斷電都是不允許的。馮世才提議,場館內的燈光、音響等用電全程用UPS,確保不斷電。
為了保障這個萬無一失,馮世才和同事反復演練。例如,當一條進線或變壓器出現故障,備自投裝置能迅速實現故障線路分閘,另一條線路快速母聯合閘;如果兩條線路同時停電,則發電機啟動;發電機也同時出現問題,UPS的電力也足以支撐線路恢復前的時間,確保電力持續供應。
有備方能無患。
經過反復演練,好幾套備用方案確保場館供電,應該不會有問題了,但馮世才仍不敢大意,軍運會賽期10天,他每天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都蹲守在場館配電房里,以備隨時處理各種應急情況。軍運會結束了,他不知道所服務的場館里,比賽最后誰拿了冠軍,卻可以自豪地對家人和朋友說:“我們盛隆電氣為大會電力護航,零失誤!”
馮世才服務軍運會時,被《長江日報》報道
異國他鄉克服萬難保供電
在2012年去安哥拉之前,馮世才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走出國門;也沒有想過,走出去施工會接連遇到那么多困難。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難題都被他一一化解。
那是安哥拉的洛比托道堆項目,在距離祖國1萬多公里的異國他鄉,馮世才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語言不通。當地使用葡萄牙語,馮世才聽不懂,就跟對方用手勢比劃,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努力嘗試學習一些簡單的外語對話。
施工中,馮世才發現,當地的高壓電纜很軟,而國內的高壓電纜都比較硬。這么軟的電纜怎么做終端頭、銅鼻子,馮世才打越洋電話請教國內的專家。當地與國內有7小時時差,馮世才掐著時間,每天上午打電話。為了將效果做到最好,對用戶負責,馮世才反復與國內溝通細節,他至今還記得,一個月電話費用了2000元,但最終做出的產品讓用戶連連點贊。
道堆項目在洛比托港口,緊鄰海邊,當地時間每天上午8點多就開始漲潮,不一會兒電纜溝里就進了海水,水淹到人的小腿就得停工。為了趕工期,馮世才和同事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6點多就到電纜溝去施工。等海水漲起來了,他們就回岸上的配電房里去工作。
裝配電柜、裝銅排、放電纜,在國內看似簡單的工序,在國外每一步都可能遇到困難。附近沒有外電,沒有變電站,馮世才他們要自己想辦法靠發電機發電、升壓,再將電輸送到80臺高壓柜,最后經由變壓器送到低壓柜。
安裝、調試、做耐壓試驗、繼電保護試驗,到最后成功送電,馮世才和同事們用半年時間克服重重困難,為項目供電交上完美答卷,也為盛隆電氣在“一帶一路”共建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筆。
凌晨的電話鈴聲變少了
作為一名售后工程師,以前馮世才凌晨接到用戶電話是常態,他從來都毫無怨言,第一時間到現場搶修,快速解決問題。
讓馮世才記憶猶新的是,2017年武漢暴雨,新洲區的一個泵站變電柜不能啟動,村子眼看要被淹了。馮世才接到電話,連忙往現場趕。出租車都去不了,他最后找了一輛越野車送他過去。排查發現故障原因是軟啟動電路板燒毀,他果斷決策,從十公里外的另一個泵站拆了一個備用設備來安上救急。
泵站恢復供電,能繼續抽水了,當地人拉著他的手感激不盡:“你真是幫了大忙,你要不來,這村子、莊稼都要淹了?!?/p>
不過,這樣的“逆行”,現在變少了。
馮世才告訴記者,現在供電設備升級優化,更智能了,維保也做得更勤,社會大眾的安全意識也提高了,他接到的搶修電話越來越少了。
時代在進步,個人也在成長,盛隆電氣“走正道、辦良企、育人才、出精品”的信條一直激勵著他更精更專。深耕售后領域20多年,馮世才從未忘記過對客戶的責任,也從未放松過對自己的要求。他相信,與時俱進、精進技能,做一名出“大國精品”的“大國工匠”,定能隨著公司的發展,擁抱電氣行業更加輝煌和高質量發展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