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極目新聞】盛隆工匠人物丨李德軍:一絲不茍,鑄就不凡
發布時間:2022-09-27瀏覽次數:17204
從業19年,經手數萬張電氣設計圖紙,設計2000多個大大小小的項目,他用日復一日的工作熱情,執著專注、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鑄就了一批批精品項目。從福建東湖數字小鎮、成都醫學城,再到蒙華鐵路、福建龍凈環保,每一張圖紙的設計到每一條線路的布局,他和團隊一起傾注心血,服務客戶,在平凡的崗位上收獲客戶口碑。成就自己的同時,他還帶動、培養了一批同事成長、成才、成功。在“兩個第一”的企業文化下,他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不凡之路。他就是盛隆電氣智慧工廠設計七室主任,工匠精神代表人物——李德軍。

不管是車水馬龍的白天,還是燈火通明的夜晚,園區的后勤人員只需要一臺電腦或者一個移動終端,就可以實現對園區水電氣和空調的操作,也可以了解到樓宇的能耗排名統計圖、故障頻率和原因分析、能耗變化。這就是福建東湖數字小鎮,該項目被國家發展改革委評為“促進產城人文融合”特色小鎮的典型,也被業界譽為智能用電的標桿項目。去年5月,當李德軍和同事們來到福建東湖數字小鎮的中控室,看到園區運行井然有序、各樓棟狀況一目了然,他的心里充滿自豪。因為,他和他的團隊曾為這個項目在20天內拿出上千張圖紙,最終點亮一片燈火璀璨。2019年,盛隆電氣的營銷團隊成功中標數字小鎮項目時,低壓柜首先定下來要使用盛隆電氣自主研發的iPanel智能配電柜,但高壓柜尚在考慮使用當時國內比較通用的KYN-28柜。李德軍團隊接手這個項目的電氣設計工作后,馬上提出,建議高壓柜也使用iPanel-M,以實現更好的兼容性和系統的統一。最終,iPanel以其三項關鍵智能化技術位居行業第一,兩項關鍵安全參數達到行業最高水平,成功應用于諸多重點項目等強大的實力打動對方,得以全面應用。盛隆的iPanel智能品牌柜在這個項目上也不負眾望,以大國精品之姿,助力“數字中國”建設,獲得客戶贊賞。200多臺低壓柜、74臺高壓柜,每一個柜子都需要單獨設計圖紙:開關怎么配置、額定電流的大小、各類元器件的選型、要搭載哪些模塊,都需要進行設計。特別是要搭載智能模塊,較一般配電柜,智能配電柜要采集大量的電參數,以進行智能化的運算處理,每一處細節都要考慮到,連集中顯示屏也要進行界面設計的優化。一臺配電柜就有3張圖紙,修改一個細節就要重新畫一張圖紙……最終,李德軍帶領團隊用上千張圖紙圓滿完成了該項目,成就了助力“數字中國”建設的智能用電標桿項目。

如果說福建東湖數字小鎮項目是一種智能化產品應用的創新探索,那么蒙華鐵路項目,就可以稱得上是“在螺螄殼里做道場”,最考驗工作人員的責任心、細心和耐心,李德軍用他的一絲不茍,也成功做到了。蒙華鐵路項目,要設計200余臺箱式變電站。變電站面積只有4米長、2.2米寬,這么小的地方,要放8臺高壓柜、2臺變壓器、5臺低壓柜和1臺RTU柜,并且,高低壓柜的電流線、信號線全部都要與RTU柜相連,一共576根線的行走通道,要設計得清清楚楚,互不干擾。分毫之差決定著產品的品質,甚至是產品的成敗。首先,配電柜內外各個部件的尺寸都要進行精密測量,柜體鈑金結構要做尺寸優化,變壓器尺寸也要限定,緊湊的結構里面,柜體開孔、銅排連接,誤差必須小于1毫米,柜子的布局空間,誤差也必須在1厘米以內。最難的要數RTU連線。576條線,在極有限的空間里找到行走路徑,而且每條線有8米長,一共4公里多長的線路,要盤踞在柜子之間。這樣復雜的線路標注,李德軍和同事在兩張A3紙上就完成了。“其實懂得其中的原理,有經驗,也沒有那么難,主要是費時間、費精力,要認真、細心,條分縷析、不能出錯。”李德軍說。而這樣的設計,在蒙華鐵路項目中,要進行200多次。因為200多個變電站的情況各不相同,每一個都要單獨設計出圖。一絲不茍,是對每一個細節和精度的嚴格要求,是對“毫厘”的斤斤計較。蒙華鐵路項目576條線路的極致連接,就是李德軍一絲不茍的注腳。

2003年,李德軍從武漢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畢業,加入盛隆,至今已19年。進入公司伊始,他便受到“兩個第一”的影響和培養。“兩個第一”即“建設中國電氣開關行業現代化的第一車間,打造盛創院培養現代企業人才的第一課堂”,將工廠定位為課堂,不僅能生產優質產品,更是培養優秀人才乃至高級人才的大學,幫助年輕人成長、成才、成功。這種定位培養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李德軍也正是受益于此,受到全方位的培養,自身技能不斷進步、突破,快速成長,獨當一面。個人得到成長后,他也不遺余力地踐行“兩個第一”,對同事進行傳幫帶。一方面,通過項目鍛煉新人,不斷提高其專業設計能力;另一方面,發掘有潛力的團隊成員,幫助他們向創業老板的方向發展。他負責的設計室,已先后走出50多名業務骨干,目前在集團的各個領域和崗位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2008年,設計室新來了一位女同事葉柳麟,跟李德軍坐前后桌。此時,李德軍已經有6年工作經驗,葉柳麟經常向他請教問題:元器件怎么選型,圖紙的某處細節怎么處理……隨問隨答,李德軍耐心幫助她解決各種疑問。在圖紙設計上,李德軍總會多看一眼對方手上的圖紙,哪種類型的設計,有哪些注意事項,哪里容易出錯,都會一一提醒。而葉柳麟也是出名的勤奮好學、虛心求教、盡職盡責,短短時間就完成了技術的基礎積累,后來經過多次轉崗,在2017年成為創業十七公司總裁。她總對大家說:“盛隆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不管在哪個崗位,永遠有人幫助你、指引你,讓你成長進步。”李德軍特別注意根據不同人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指引。比如盛隆電氣技術總監、另一位工匠人物代表袁龍剛,從北京回到武漢,也曾在李德軍的設計室工作過。因為有工作經驗,也有工作能力,很多項目,李德軍讓袁龍剛牽頭來做,并安排他去對接業務經理,以幫助他擴大知識面、增添歷練。這樣一來,袁龍剛在設計室取得了快速的成長進步,為之后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還有從設計崗位轉到營銷崗位,并做出優秀業績成為訂單英雄的萬亮;負責比亞迪項目的董毅,從一名普通設計師成長為現在的設計室主任……長期的執著專注,澎湃的工作熱情,讓李德軍對每一個項目都傾盡全力、追求完美,成為了電氣領域的設計專家;而“立人己立,達人己達”的盛隆文化,讓李德軍對每一位同事都投注熱誠,竭力幫助,充當了追夢青年的授業之師。“我重視我在每一張圖紙上簽下的名字,也無比珍愛‘盛隆’這個品牌。”李德軍說,他將在這個行業領軍企業里,始終如一,與同事一起奮發努力,追求完美;與企業一道成長進步,追求卓越。

從業19年,經手數萬張電氣設計圖紙,設計2000多個大大小小的項目,他用日復一日的工作熱情,執著專注、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鑄就了一批批精品項目。從福建東湖數字小鎮、成都醫學城,再到蒙華鐵路、福建龍凈環保,每一張圖紙的設計到每一條線路的布局,他和團隊一起傾注心血,服務客戶,在平凡的崗位上收獲客戶口碑。成就自己的同時,他還帶動、培養了一批同事成長、成才、成功。在“兩個第一”的企業文化下,他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不凡之路。他就是盛隆電氣智慧工廠設計七室主任,工匠精神代表人物——李德軍。

不管是車水馬龍的白天,還是燈火通明的夜晚,園區的后勤人員只需要一臺電腦或者一個移動終端,就可以實現對園區水電氣和空調的操作,也可以了解到樓宇的能耗排名統計圖、故障頻率和原因分析、能耗變化。這就是福建東湖數字小鎮,該項目被國家發展改革委評為“促進產城人文融合”特色小鎮的典型,也被業界譽為智能用電的標桿項目。去年5月,當李德軍和同事們來到福建東湖數字小鎮的中控室,看到園區運行井然有序、各樓棟狀況一目了然,他的心里充滿自豪。因為,他和他的團隊曾為這個項目在20天內拿出上千張圖紙,最終點亮一片燈火璀璨。2019年,盛隆電氣的營銷團隊成功中標數字小鎮項目時,低壓柜首先定下來要使用盛隆電氣自主研發的iPanel智能配電柜,但高壓柜尚在考慮使用當時國內比較通用的KYN-28柜。李德軍團隊接手這個項目的電氣設計工作后,馬上提出,建議高壓柜也使用iPanel-M,以實現更好的兼容性和系統的統一。最終,iPanel以其三項關鍵智能化技術位居行業第一,兩項關鍵安全參數達到行業最高水平,成功應用于諸多重點項目等強大的實力打動對方,得以全面應用。盛隆的iPanel智能品牌柜在這個項目上也不負眾望,以大國精品之姿,助力“數字中國”建設,獲得客戶贊賞。200多臺低壓柜、74臺高壓柜,每一個柜子都需要單獨設計圖紙:開關怎么配置、額定電流的大小、各類元器件的選型、要搭載哪些模塊,都需要進行設計。特別是要搭載智能模塊,較一般配電柜,智能配電柜要采集大量的電參數,以進行智能化的運算處理,每一處細節都要考慮到,連集中顯示屏也要進行界面設計的優化。一臺配電柜就有3張圖紙,修改一個細節就要重新畫一張圖紙……最終,李德軍帶領團隊用上千張圖紙圓滿完成了該項目,成就了助力“數字中國”建設的智能用電標桿項目。

如果說福建東湖數字小鎮項目是一種智能化產品應用的創新探索,那么蒙華鐵路項目,就可以稱得上是“在螺螄殼里做道場”,最考驗工作人員的責任心、細心和耐心,李德軍用他的一絲不茍,也成功做到了。蒙華鐵路項目,要設計200余臺箱式變電站。變電站面積只有4米長、2.2米寬,這么小的地方,要放8臺高壓柜、2臺變壓器、5臺低壓柜和1臺RTU柜,并且,高低壓柜的電流線、信號線全部都要與RTU柜相連,一共576根線的行走通道,要設計得清清楚楚,互不干擾。分毫之差決定著產品的品質,甚至是產品的成敗。首先,配電柜內外各個部件的尺寸都要進行精密測量,柜體鈑金結構要做尺寸優化,變壓器尺寸也要限定,緊湊的結構里面,柜體開孔、銅排連接,誤差必須小于1毫米,柜子的布局空間,誤差也必須在1厘米以內。最難的要數RTU連線。576條線,在極有限的空間里找到行走路徑,而且每條線有8米長,一共4公里多長的線路,要盤踞在柜子之間。這樣復雜的線路標注,李德軍和同事在兩張A3紙上就完成了。“其實懂得其中的原理,有經驗,也沒有那么難,主要是費時間、費精力,要認真、細心,條分縷析、不能出錯。”李德軍說。而這樣的設計,在蒙華鐵路項目中,要進行200多次。因為200多個變電站的情況各不相同,每一個都要單獨設計出圖。一絲不茍,是對每一個細節和精度的嚴格要求,是對“毫厘”的斤斤計較。蒙華鐵路項目576條線路的極致連接,就是李德軍一絲不茍的注腳。

2003年,李德軍從武漢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畢業,加入盛隆,至今已19年。進入公司伊始,他便受到“兩個第一”的影響和培養。“兩個第一”即“建設中國電氣開關行業現代化的第一車間,打造盛創院培養現代企業人才的第一課堂”,將工廠定位為課堂,不僅能生產優質產品,更是培養優秀人才乃至高級人才的大學,幫助年輕人成長、成才、成功。這種定位培養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李德軍也正是受益于此,受到全方位的培養,自身技能不斷進步、突破,快速成長,獨當一面。個人得到成長后,他也不遺余力地踐行“兩個第一”,對同事進行傳幫帶。一方面,通過項目鍛煉新人,不斷提高其專業設計能力;另一方面,發掘有潛力的團隊成員,幫助他們向創業老板的方向發展。他負責的設計室,已先后走出50多名業務骨干,目前在集團的各個領域和崗位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2008年,設計室新來了一位女同事葉柳麟,跟李德軍坐前后桌。此時,李德軍已經有6年工作經驗,葉柳麟經常向他請教問題:元器件怎么選型,圖紙的某處細節怎么處理……隨問隨答,李德軍耐心幫助她解決各種疑問。在圖紙設計上,李德軍總會多看一眼對方手上的圖紙,哪種類型的設計,有哪些注意事項,哪里容易出錯,都會一一提醒。而葉柳麟也是出名的勤奮好學、虛心求教、盡職盡責,短短時間就完成了技術的基礎積累,后來經過多次轉崗,在2017年成為創業十七公司總裁。她總對大家說:“盛隆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不管在哪個崗位,永遠有人幫助你、指引你,讓你成長進步。”李德軍特別注意根據不同人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指引。比如盛隆電氣技術總監、另一位工匠人物代表袁龍剛,從北京回到武漢,也曾在李德軍的設計室工作過。因為有工作經驗,也有工作能力,很多項目,李德軍讓袁龍剛牽頭來做,并安排他去對接業務經理,以幫助他擴大知識面、增添歷練。這樣一來,袁龍剛在設計室取得了快速的成長進步,為之后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還有從設計崗位轉到營銷崗位,并做出優秀業績成為訂單英雄的萬亮;負責比亞迪項目的董毅,從一名普通設計師成長為現在的設計室主任……長期的執著專注,澎湃的工作熱情,讓李德軍對每一個項目都傾盡全力、追求完美,成為了電氣領域的設計專家;而“立人己立,達人己達”的盛隆文化,讓李德軍對每一位同事都投注熱誠,竭力幫助,充當了追夢青年的授業之師。“我重視我在每一張圖紙上簽下的名字,也無比珍愛‘盛隆’這個品牌。”李德軍說,他將在這個行業領軍企業里,始終如一,與同事一起奮發努力,追求完美;與企業一道成長進步,追求卓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