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堂鑫:32年護航群體老板創業,做自主、自覺的長期主義者
發布時間:2024-10-31瀏覽次數:1427
2024年,是財務結算中心主任王堂鑫加入盛隆工作的第32年。一直在財務領域工作的她,專業高效,認真負責,熱心服務,深得集團領導和各創業公司的認可和信賴。站在財務角度,王堂鑫一路見證了盛隆的不斷壯大,業務的突飛猛進,各創業公司雨后春筍般地成長。

財務結算中心主任王堂鑫
“作為財務人員,我們牢記謝元德董事長講的,做好服務,把握好度,成全他人。”王堂鑫說。王堂鑫先后在北京、武漢接受采訪,期間,各創業公司的咨詢電話不斷。京漢兩地奔走,服務好兩地共50家創業公司,就是以她為代表的盛隆電氣全體財務人的職業使命。1992年,王堂鑫在棗陽入職,進入盛隆電氣的運輸公司當會計,幾年后,跟隨盛隆大軍來到武漢。1998年,王堂鑫與同事劉吉斌喜結連理。那一年,也是盛隆開始開發北京市場的年份。當時的小兩口,應該還未曾想到北京對他們意味著什么。32年過去,丈夫劉吉斌已是北京創業七公司總裁,王堂鑫則是集團財務結算中心主任。時間回到1999年,劉吉斌和王堂鑫的兒子出生在武漢,由老人幫著帶看,夫妻倆安心上班。2001年,北京市場漸有起色,業務量增大,需要加大包括財務在內的專業力量的支撐。財務領導征詢王堂鑫的意見后,她便回家與丈夫一商量,兩人一拍即合:趁年輕,一起去北京闖一闖。就這樣,作為集團財務代表,2001年9月,王堂鑫從武漢來到北京,負責財務工作。“那會兒叫北京營銷處,我的工作內容是給第一批開拓北京市場的創業老板們做好服務,主要是給他們的項目做核算等等。”盛隆密云工廠成立后,相關財務工作基本上都在密云處理,王堂鑫隨著工作地點的轉移到了密云。密云工廠2003年投產,王堂鑫陪伴過密云工廠歷任廠長。“雖然我做財務工作不直接和工廠打交道,但是也和同事們經歷了許多點點滴滴。在密云工廠的奠基下,整個公司、我們個人也在不斷地發展進步。正因為有了密云的堅實基礎,現在大家都有了更加美好的前途!”王堂鑫說。王堂鑫還一路見證了盛隆“群體老板制”的扎根發芽、茁壯成長直至長成參天大樹。如今,盛隆已有50個創業公司,王堂鑫們要在集團的大賬戶下為這些公司建立戶頭,列收列支,做好財務支撐和保障工作。“創業公司有大額投資時,我們會做好風險把控、提示工作。根據各創業公司的財務狀況,他們能辦的事、能下的單我們會盡快辦、盡快下,不影響他們的工作進展;也有創業公司因為項目回款周期長等原因,當下的財務狀況不支持他們做大的投資項目,我們會第一時間做好溝通工作,提醒創業總裁參照財務制度的要求,降低部門風險,高質量高標準,持續健康發展。”王堂鑫介紹。王堂鑫兩口子到北京后,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先是2002年,把兒子接到了北京,“兒子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是在北京讀的”,這一點王堂鑫很欣慰,更感謝公司的扶持。原來,2004年,在集團公司支持下,王堂鑫等幾位員工在北京密云買了房,有了自己的家,更加安心地在密云工作和生活,“后來靠著吉斌開拓市場賺的錢,把借款還給了公司。”五湖四海的人來到了密云工廠,都以自己是盛隆人而自豪,王堂鑫也在這期間得到了成長和鍛煉,對盛隆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思想更加堅定。從一定程度上講,財務數字會非常直觀地反映出一個公司的成長史,而王堂鑫,無疑是盛隆一路成長的見證人之一。王堂鑫說,上世紀90年代,幾百、幾千、幾萬的訂單很多,四五十萬就算是大單了;2001年她到了北京,那時的盛隆百把萬的單子就比較普遍了,大一點的做到了幾千萬;最近十年,大幾千萬乃至數億的單子開始出現。與之相對應的,是盛隆有一批年輕的創業總裁,特別是80后一代開始走上中心舞臺。這一代年輕人與他們的“師傅”相比,從財務的角度看有何異同?面對這一提問,王堂鑫說,盛隆的前面幾批創業總裁,總體上講風險意識比較強,而現在這幾批年輕的創業總裁,闖勁兒很大,不斷開拓、深入到了一些新的領域,實現了差異化發展、差異化競爭,這一點非常難得。“作為財務人員,我們全力支持創業公司老總們的工作,我們見過他們成功的喜悅,也見過他們遇到挫折時的淚水,創業路上酸甜苦辣都會有。在我們看來,對創業公司來說,項目一定要想得細、做得細、管得細,不能心存僥幸、隨意冒進,風控意識一定要強。同時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思想的堅定,堅信自己能夠做事、能夠成事,不半途而廢。現在回過頭來看,在盛隆取得成功的人都是堅持下來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王堂鑫說。30多年盛隆人,王堂鑫感慨,作為集團十大部門里的一名管理干部,能在一個崗位上持續干這么久,是因為像盛隆大多數人一樣,“自主、自覺、喜歡”,而且現在仍然保持著高度的工作熱情,都是因為對盛隆的未來充滿著相信,要繼續做一個有價值的人。“我們全力保障支持創業公司深耕高精尖新領域,為盛隆電氣贏得未來的新十年、新百年!”
2024年,是財務結算中心主任王堂鑫加入盛隆工作的第32年。一直在財務領域工作的她,專業高效,認真負責,熱心服務,深得集團領導和各創業公司的認可和信賴。站在財務角度,王堂鑫一路見證了盛隆的不斷壯大,業務的突飛猛進,各創業公司雨后春筍般地成長。

財務結算中心主任王堂鑫
“作為財務人員,我們牢記謝元德董事長講的,做好服務,把握好度,成全他人。”王堂鑫說。王堂鑫先后在北京、武漢接受采訪,期間,各創業公司的咨詢電話不斷。京漢兩地奔走,服務好兩地共50家創業公司,就是以她為代表的盛隆電氣全體財務人的職業使命。1992年,王堂鑫在棗陽入職,進入盛隆電氣的運輸公司當會計,幾年后,跟隨盛隆大軍來到武漢。1998年,王堂鑫與同事劉吉斌喜結連理。那一年,也是盛隆開始開發北京市場的年份。當時的小兩口,應該還未曾想到北京對他們意味著什么。32年過去,丈夫劉吉斌已是北京創業七公司總裁,王堂鑫則是集團財務結算中心主任。時間回到1999年,劉吉斌和王堂鑫的兒子出生在武漢,由老人幫著帶看,夫妻倆安心上班。2001年,北京市場漸有起色,業務量增大,需要加大包括財務在內的專業力量的支撐。財務領導征詢王堂鑫的意見后,她便回家與丈夫一商量,兩人一拍即合:趁年輕,一起去北京闖一闖。就這樣,作為集團財務代表,2001年9月,王堂鑫從武漢來到北京,負責財務工作。“那會兒叫北京營銷處,我的工作內容是給第一批開拓北京市場的創業老板們做好服務,主要是給他們的項目做核算等等。”盛隆密云工廠成立后,相關財務工作基本上都在密云處理,王堂鑫隨著工作地點的轉移到了密云。密云工廠2003年投產,王堂鑫陪伴過密云工廠歷任廠長。“雖然我做財務工作不直接和工廠打交道,但是也和同事們經歷了許多點點滴滴。在密云工廠的奠基下,整個公司、我們個人也在不斷地發展進步。正因為有了密云的堅實基礎,現在大家都有了更加美好的前途!”王堂鑫說。王堂鑫還一路見證了盛隆“群體老板制”的扎根發芽、茁壯成長直至長成參天大樹。如今,盛隆已有50個創業公司,王堂鑫們要在集團的大賬戶下為這些公司建立戶頭,列收列支,做好財務支撐和保障工作。“創業公司有大額投資時,我們會做好風險把控、提示工作。根據各創業公司的財務狀況,他們能辦的事、能下的單我們會盡快辦、盡快下,不影響他們的工作進展;也有創業公司因為項目回款周期長等原因,當下的財務狀況不支持他們做大的投資項目,我們會第一時間做好溝通工作,提醒創業總裁參照財務制度的要求,降低部門風險,高質量高標準,持續健康發展。”王堂鑫介紹。王堂鑫兩口子到北京后,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先是2002年,把兒子接到了北京,“兒子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是在北京讀的”,這一點王堂鑫很欣慰,更感謝公司的扶持。原來,2004年,在集團公司支持下,王堂鑫等幾位員工在北京密云買了房,有了自己的家,更加安心地在密云工作和生活,“后來靠著吉斌開拓市場賺的錢,把借款還給了公司。”五湖四海的人來到了密云工廠,都以自己是盛隆人而自豪,王堂鑫也在這期間得到了成長和鍛煉,對盛隆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思想更加堅定。從一定程度上講,財務數字會非常直觀地反映出一個公司的成長史,而王堂鑫,無疑是盛隆一路成長的見證人之一。王堂鑫說,上世紀90年代,幾百、幾千、幾萬的訂單很多,四五十萬就算是大單了;2001年她到了北京,那時的盛隆百把萬的單子就比較普遍了,大一點的做到了幾千萬;最近十年,大幾千萬乃至數億的單子開始出現。與之相對應的,是盛隆有一批年輕的創業總裁,特別是80后一代開始走上中心舞臺。這一代年輕人與他們的“師傅”相比,從財務的角度看有何異同?面對這一提問,王堂鑫說,盛隆的前面幾批創業總裁,總體上講風險意識比較強,而現在這幾批年輕的創業總裁,闖勁兒很大,不斷開拓、深入到了一些新的領域,實現了差異化發展、差異化競爭,這一點非常難得。“作為財務人員,我們全力支持創業公司老總們的工作,我們見過他們成功的喜悅,也見過他們遇到挫折時的淚水,創業路上酸甜苦辣都會有。在我們看來,對創業公司來說,項目一定要想得細、做得細、管得細,不能心存僥幸、隨意冒進,風控意識一定要強。同時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思想的堅定,堅信自己能夠做事、能夠成事,不半途而廢。現在回過頭來看,在盛隆取得成功的人都是堅持下來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王堂鑫說。30多年盛隆人,王堂鑫感慨,作為集團十大部門里的一名管理干部,能在一個崗位上持續干這么久,是因為像盛隆大多數人一樣,“自主、自覺、喜歡”,而且現在仍然保持著高度的工作熱情,都是因為對盛隆的未來充滿著相信,要繼續做一個有價值的人。“我們全力保障支持創業公司深耕高精尖新領域,為盛隆電氣贏得未來的新十年、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