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隆電氣集團北京創業八公司總裁鄧建忠——
盛隆同齡人的盛隆奮斗史
楚天都市報記者 龐正
鄧建忠的辦公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墻上的一幅北京市地圖,上面密密麻麻地貼著一些小紅旗——那都是他帶著盛隆電氣的產品服務著的地方。
從一個出身農村的普通青年,到在北京市安居樂業的公司總裁,鄧建忠說,他加入盛隆是找準了平臺、緊跟集團公司戰略取得了成績、創建公司帶領更多人獲得了成功。今年是盛隆電氣創建40周年,也是他步入不惑之年的年份。作為盛隆的同齡人,與盛隆一起成長、進步,奮斗在盛隆、成功在盛隆,他感到無比自豪。
一、天高海闊 能吃苦的小伙進步飛快
1999年8月,20歲的鄧建忠加入盛隆,第一個崗位是車間工人。
那時,工廠里的一切對他來說都是新鮮的,配電箱、配電柜、導電銅排,不懂的就多學、多問、多做,吃苦耐勞,勤勤懇懇,很快就掌握了關于產品的各項知識。當時的同事們都說,他工作起來像是有使不完的勁兒。每天早上5點起床,吃過早飯6點多就到廠里了,晚上常常加班到11點才走。有一次,他整整兩天兩夜沒出工廠,也不覺得苦。
工作不到半年,因為進步很大、表現突出,他被派去西安學習,還參與了產品型式試驗。這更激發了他的自信和自豪感,工作更有動力了。
后來,他轉崗做廠長助理,認真學習了造價、投標、項目談判等知識,為之后做銷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一次,他配合同事拿下魯巷廣場某配用電項目,訂單額達500萬元。他在這個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盛隆體制的優越性,便有意轉崗做銷售。
剛工作的幾年里,還有一件事讓鄧建忠印象深刻。那是2000年,集團董事長謝元德給大家講了“鯰魚效應”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很感染人。鄧建忠從中悟到:遇到問題要迎難而上,想辦法解決。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這是鄧建忠加入盛隆后最大的感受,在盛隆這個大舞臺上,只要勤奮、愛學習、努力上進、肯動腦筋,誰都可以有進步的空間、展示的天地。
二、金石可鏤 “七次拜訪定律”打動客戶
2001年,公司根據戰略需求,布局北京市場。10月1日,鄧建忠背著行囊和夢想,來到了北京。
每天清早出發,坐公交車滿大街轉悠,一天下來,眼睛、鼻子、眉毛、頭發上都是一層灰。就這樣,跑了兩年,還沒簽下一單,但他沒有放棄。
2003年,西城區教委有一個配用電項目,鄧建忠得知信息后,就和妻子段雪梅一同前去拜訪相關負責人。第一次去,對方出于禮貌接待了;第二次去,對方仍然禮節性地接待了;第三次去,對方開始不耐煩;第四次去,對方喊保安來趕人;第五次去,對方沉默不語;第六次去,對方面色稍有緩和;第七次去,對方終于發話:“你們也太執著了,我好像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樣子……”
靠這七次拜訪,他們終于打動對方負責人。在招投標中,盛隆產品有兩大質量體系認證的優勢,成功中標。鄧建忠終于拿下了在北京的第一單——某學校定制的數十萬元高低壓柜。以此為突破口,他又相繼拿下了該片區多個學校的配用電項目。
在2004年的一個項目中,鄧建忠又經歷了幾乎一樣的情形。對方是個保密部門,不能隨意進出,他就趁上班高峰期間混進人群里進去,也是先后拜訪了七次,對方被他的誠心打動,才慢慢接受了他,聽他推介盛隆的產品和服務。當年,這個單位最后與鄧建忠簽訂了160多萬元的訂單。
“我發現這好像是一個‘七次定律’。”鄧建忠說,陌生拜訪,起初去要給人留下好印象,后來再去,要找機會主動幫忙,哪怕是在別人辦公室幫忙擦桌子、掃地等等,但也要注意觀察,如果對方確實很忙或心情不好,就早點離開改天再去,如果對方比較閑適,就趁機多聊幾句。七次下來,有可能會打動對方。而后,憑借盛隆過硬的產品品質和優秀的服務,拿下訂單就不難了。
2004年,鄧建忠的訂單額達到200多萬元,他在北京買了房、買了車,女兒也在這一年出生了,來北京最初的愿望已經全部實現。
三、知人善用 團結眾人力量創造非凡業績
其實鄧建忠在北京一直不是單打獨斗,最開始那幾年,他跟妻子段雪梅也是一對工作好搭檔。白天一起跑項目,晚上回家還經常為怎么談項目商量到深夜,半夜醒了繼續商量。每次投標后,他們總有幾夜失眠,最后接到中標的電話,他們相視會心一笑,無需多言,所有的辛苦和委屈都煙消云散。
2006年,鄧建忠正式開始組建團隊:“一個人成功不算成功,幫助更多人,才叫成功。讓大家都實現自我價值,才是我們盛隆人的夢想。”
帶團隊、帶新人,鄧建忠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洞悉每個人的特點,因勢利導,揚長避短。例如,今年28歲的常亮亮,從國際關系學院政府采購專業畢業。掌握招標文件、熟悉招投標流程、參與競爭性談判等,自然都不在話下。但他的弱項是社會經驗不足,剛加入盛隆時對盛隆的產品和服務還不夠了解。在爭取中央直屬機關單位訂單時,鄧建忠就調節孫斌、鄧勝兩人與常亮亮搭檔。孫斌在車間、售后、質檢、技術等部門都工作過,是個多面手,熟悉市場和客戶,而鄧勝經歷過報價軟件的專業培訓,擅長預算報價。三人小組協作,一舉拿下中央直屬機關某項目4100萬元訂單。
李其才曾是棗陽市某村大隊黨支部書記。2005年他來到盛隆,加入鄧建忠團隊。此人開拓市場十分努力,遇到保密單位不讓進,他翻墻進去;遇到項目負責人不接待他,他4次給人買早點最終打動對方……鄧建忠就根據他的個性,最大程度地激發他的工作積極性,鼓勵他奮斗在創業一線。
曾在某央企有不錯職位的劉譯陽,受盛隆體制和文化吸引,也加入鄧建忠團隊。剛開始他完全是外行,就給鄧建忠當起了司機,從早上7點到晚上10點,兩人常常形影不離。在這個過程中,從拜訪客戶、介紹公司產品,到制作標書、商務談判,再到后期的項目執行等等,劉譯陽都學到了。4個多月過去,鄧建忠交給他一個100多萬元的項目,讓他試著自己做。3個月下來,項目完成得漂亮,劉譯陽也積累了大量知識和經驗。2017年,他的個人訂單達到1500萬元。
十多年來,鄧建忠團隊為中科院、清華大學、總參大氣所、中廣核、中央軍委等客戶提供了大量優質產品和服務,贏得良好口碑。
2019年,北京八公司將圍繞集團“四百戰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及企業與盛隆展開合作。鄧建忠說,更重要的,是讓同事們在盛隆文化的指引下,都實現“物心雙幸福”,與盛隆一起,向著更美好的未來前進。
盛隆電氣集團北京創業八公司總裁鄧建忠——
盛隆同齡人的盛隆奮斗史
楚天都市報記者 龐正
鄧建忠的辦公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墻上的一幅北京市地圖,上面密密麻麻地貼著一些小紅旗——那都是他帶著盛隆電氣的產品服務著的地方。
從一個出身農村的普通青年,到在北京市安居樂業的公司總裁,鄧建忠說,他加入盛隆是找準了平臺、緊跟集團公司戰略取得了成績、創建公司帶領更多人獲得了成功。今年是盛隆電氣創建40周年,也是他步入不惑之年的年份。作為盛隆的同齡人,與盛隆一起成長、進步,奮斗在盛隆、成功在盛隆,他感到無比自豪。
一、天高海闊 能吃苦的小伙進步飛快
1999年8月,20歲的鄧建忠加入盛隆,第一個崗位是車間工人。
那時,工廠里的一切對他來說都是新鮮的,配電箱、配電柜、導電銅排,不懂的就多學、多問、多做,吃苦耐勞,勤勤懇懇,很快就掌握了關于產品的各項知識。當時的同事們都說,他工作起來像是有使不完的勁兒。每天早上5點起床,吃過早飯6點多就到廠里了,晚上常常加班到11點才走。有一次,他整整兩天兩夜沒出工廠,也不覺得苦。
工作不到半年,因為進步很大、表現突出,他被派去西安學習,還參與了產品型式試驗。這更激發了他的自信和自豪感,工作更有動力了。
后來,他轉崗做廠長助理,認真學習了造價、投標、項目談判等知識,為之后做銷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一次,他配合同事拿下魯巷廣場某配用電項目,訂單額達500萬元。他在這個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盛隆體制的優越性,便有意轉崗做銷售。
剛工作的幾年里,還有一件事讓鄧建忠印象深刻。那是2000年,集團董事長謝元德給大家講了“鯰魚效應”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很感染人。鄧建忠從中悟到:遇到問題要迎難而上,想辦法解決。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這是鄧建忠加入盛隆后最大的感受,在盛隆這個大舞臺上,只要勤奮、愛學習、努力上進、肯動腦筋,誰都可以有進步的空間、展示的天地。
二、金石可鏤 “七次拜訪定律”打動客戶
2001年,公司根據戰略需求,布局北京市場。10月1日,鄧建忠背著行囊和夢想,來到了北京。
每天清早出發,坐公交車滿大街轉悠,一天下來,眼睛、鼻子、眉毛、頭發上都是一層灰。就這樣,跑了兩年,還沒簽下一單,但他沒有放棄。
2003年,西城區教委有一個配用電項目,鄧建忠得知信息后,就和妻子段雪梅一同前去拜訪相關負責人。第一次去,對方出于禮貌接待了;第二次去,對方仍然禮節性地接待了;第三次去,對方開始不耐煩;第四次去,對方喊保安來趕人;第五次去,對方沉默不語;第六次去,對方面色稍有緩和;第七次去,對方終于發話:“你們也太執著了,我好像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樣子……”
靠這七次拜訪,他們終于打動對方負責人。在招投標中,盛隆產品有兩大質量體系認證的優勢,成功中標。鄧建忠終于拿下了在北京的第一單——某學校定制的數十萬元高低壓柜。以此為突破口,他又相繼拿下了該片區多個學校的配用電項目。
在2004年的一個項目中,鄧建忠又經歷了幾乎一樣的情形。對方是個保密部門,不能隨意進出,他就趁上班高峰期間混進人群里進去,也是先后拜訪了七次,對方被他的誠心打動,才慢慢接受了他,聽他推介盛隆的產品和服務。當年,這個單位最后與鄧建忠簽訂了160多萬元的訂單。
“我發現這好像是一個‘七次定律’。”鄧建忠說,陌生拜訪,起初去要給人留下好印象,后來再去,要找機會主動幫忙,哪怕是在別人辦公室幫忙擦桌子、掃地等等,但也要注意觀察,如果對方確實很忙或心情不好,就早點離開改天再去,如果對方比較閑適,就趁機多聊幾句。七次下來,有可能會打動對方。而后,憑借盛隆過硬的產品品質和優秀的服務,拿下訂單就不難了。
2004年,鄧建忠的訂單額達到200多萬元,他在北京買了房、買了車,女兒也在這一年出生了,來北京最初的愿望已經全部實現。
三、知人善用 團結眾人力量創造非凡業績
其實鄧建忠在北京一直不是單打獨斗,最開始那幾年,他跟妻子段雪梅也是一對工作好搭檔。白天一起跑項目,晚上回家還經常為怎么談項目商量到深夜,半夜醒了繼續商量。每次投標后,他們總有幾夜失眠,最后接到中標的電話,他們相視會心一笑,無需多言,所有的辛苦和委屈都煙消云散。
2006年,鄧建忠正式開始組建團隊:“一個人成功不算成功,幫助更多人,才叫成功。讓大家都實現自我價值,才是我們盛隆人的夢想。”
帶團隊、帶新人,鄧建忠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洞悉每個人的特點,因勢利導,揚長避短。例如,今年28歲的常亮亮,從國際關系學院政府采購專業畢業。掌握招標文件、熟悉招投標流程、參與競爭性談判等,自然都不在話下。但他的弱項是社會經驗不足,剛加入盛隆時對盛隆的產品和服務還不夠了解。在爭取中央直屬機關單位訂單時,鄧建忠就調節孫斌、鄧勝兩人與常亮亮搭檔。孫斌在車間、售后、質檢、技術等部門都工作過,是個多面手,熟悉市場和客戶,而鄧勝經歷過報價軟件的專業培訓,擅長預算報價。三人小組協作,一舉拿下中央直屬機關某項目4100萬元訂單。
李其才曾是棗陽市某村大隊黨支部書記。2005年他來到盛隆,加入鄧建忠團隊。此人開拓市場十分努力,遇到保密單位不讓進,他翻墻進去;遇到項目負責人不接待他,他4次給人買早點最終打動對方……鄧建忠就根據他的個性,最大程度地激發他的工作積極性,鼓勵他奮斗在創業一線。
曾在某央企有不錯職位的劉譯陽,受盛隆體制和文化吸引,也加入鄧建忠團隊。剛開始他完全是外行,就給鄧建忠當起了司機,從早上7點到晚上10點,兩人常常形影不離。在這個過程中,從拜訪客戶、介紹公司產品,到制作標書、商務談判,再到后期的項目執行等等,劉譯陽都學到了。4個多月過去,鄧建忠交給他一個100多萬元的項目,讓他試著自己做。3個月下來,項目完成得漂亮,劉譯陽也積累了大量知識和經驗。2017年,他的個人訂單達到1500萬元。
十多年來,鄧建忠團隊為中科院、清華大學、總參大氣所、中廣核、中央軍委等客戶提供了大量優質產品和服務,贏得良好口碑。
2019年,北京八公司將圍繞集團“四百戰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及企業與盛隆展開合作。鄧建忠說,更重要的,是讓同事們在盛隆文化的指引下,都實現“物心雙幸福”,與盛隆一起,向著更美好的未來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