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3日,盛隆大學武漢創(chuàng)業(yè)學院成立。著名教育家、武漢大學原校長劉道玉任盛隆大學武漢創(chuàng)業(yè)學院校長。
劉道玉簡介
劉道玉,男,1933年11月24日出生,湖北省棗陽市人。1956年3月8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7月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武漢大學化學系,后留校任化學系助教。1962年1月,赴前蘇聯(lián)科學院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攻讀副博士研究生。留學期間,擔任中國留蘇研究生學生會主席,因為參與了反對蘇聯(lián)沙文大國主義和修正主義的斗爭,被蘇方驅逐回國而輟學。回到首都后,陳毅副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及首都數(shù)千人到機場歡迎,并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
32歲被任命為武漢大學副教務長,39歲被任命為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44歲被任命為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等教育司司長。在任司長期間,直接參加和策劃了恢復全國統(tǒng)一高考的倡議,還親自主持了一系列的重要會議,為全國高等教育撥亂反正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81年7月,48歲被中央任命為武漢大學第19任校長,被媒體宣傳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位大學校長,也是全國重點大學最年輕的大學校長。1982年晉升為副教授,1985年被評為正教授。在任校長期間,思想解放,銳意改革,大膽創(chuàng)新,營造了獨立、民主、自由的校園文化。在全國率先實行了學分制、主副修制、雙學位制、插班生制、自由轉專業(yè)制、導師制、學術假制和貸學金制,使這所暮氣沉沉的老大學煥發(fā)出了青春,被稱為全國高等教育戰(zhàn)線上的深圳,是全國高教思想戰(zhàn)線上的“解放區(qū)”,其教學改革的經驗為全國各高校所效仿。
1985年獲得法國政府授予密特朗總統(tǒng)最高勛章;1987年獲得日本東洋哲學學術獎章;1992年獲得英國劍橋名人中心授予的20世紀銀質功勛章。2008年改革開放30周年時,被全國媒體評選為30名教育風云人物,被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等單位評選為30名社會風云人物。2011年6月,被網易網站評選為首屆中國10名貢獻者之一,稱贊是“有擔當?shù)慕逃摇薄?012年11月17日,被《南方周末》評選為“中國夢踐行致敬杯”獲得者。2013年6月22日,被《科學中國人》雜志社評選為杰出的大學校長。
在教育學研究方面,先后出版了12部著作,其代表作是《創(chuàng)造教育書系》,以“名家學術”出版,全書5本共150萬字。此外,發(fā)表了教育論文和評論共300余篇,計300萬字,其中多本著作和文章獲得獎勵。
在化學研究方面,研究有機氟化學和金屬有機化學,先后與人合作出版3本學術參考書,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80多篇論文,其中多篇獲獎。
今年,已經年屆八旬,但至今依然保持“學而不倦,誨人不厭,思考不止,筆耕不輟”。是以為自勉。
2015年5月13日,盛隆大學武漢創(chuàng)業(yè)學院成立。著名教育家、武漢大學原校長劉道玉任盛隆大學武漢創(chuàng)業(yè)學院校長。
劉道玉簡介
劉道玉,男,1933年11月24日出生,湖北省棗陽市人。1956年3月8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7月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武漢大學化學系,后留校任化學系助教。1962年1月,赴前蘇聯(lián)科學院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攻讀副博士研究生。留學期間,擔任中國留蘇研究生學生會主席,因為參與了反對蘇聯(lián)沙文大國主義和修正主義的斗爭,被蘇方驅逐回國而輟學。回到首都后,陳毅副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及首都數(shù)千人到機場歡迎,并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
32歲被任命為武漢大學副教務長,39歲被任命為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44歲被任命為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等教育司司長。在任司長期間,直接參加和策劃了恢復全國統(tǒng)一高考的倡議,還親自主持了一系列的重要會議,為全國高等教育撥亂反正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81年7月,48歲被中央任命為武漢大學第19任校長,被媒體宣傳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位大學校長,也是全國重點大學最年輕的大學校長。1982年晉升為副教授,1985年被評為正教授。在任校長期間,思想解放,銳意改革,大膽創(chuàng)新,營造了獨立、民主、自由的校園文化。在全國率先實行了學分制、主副修制、雙學位制、插班生制、自由轉專業(yè)制、導師制、學術假制和貸學金制,使這所暮氣沉沉的老大學煥發(fā)出了青春,被稱為全國高等教育戰(zhàn)線上的深圳,是全國高教思想戰(zhàn)線上的“解放區(qū)”,其教學改革的經驗為全國各高校所效仿。
1985年獲得法國政府授予密特朗總統(tǒng)最高勛章;1987年獲得日本東洋哲學學術獎章;1992年獲得英國劍橋名人中心授予的20世紀銀質功勛章。2008年改革開放30周年時,被全國媒體評選為30名教育風云人物,被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等單位評選為30名社會風云人物。2011年6月,被網易網站評選為首屆中國10名貢獻者之一,稱贊是“有擔當?shù)慕逃摇薄?012年11月17日,被《南方周末》評選為“中國夢踐行致敬杯”獲得者。2013年6月22日,被《科學中國人》雜志社評選為杰出的大學校長。
在教育學研究方面,先后出版了12部著作,其代表作是《創(chuàng)造教育書系》,以“名家學術”出版,全書5本共150萬字。此外,發(fā)表了教育論文和評論共300余篇,計300萬字,其中多本著作和文章獲得獎勵。
在化學研究方面,研究有機氟化學和金屬有機化學,先后與人合作出版3本學術參考書,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80多篇論文,其中多篇獲獎。
今年,已經年屆八旬,但至今依然保持“學而不倦,誨人不厭,思考不止,筆耕不輟”。是以為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