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第十屆“行走中華,尋訪名企”活動走進盛隆電氣,武漢大學近20名學生與著名教育家、原武漢大學校長、盛創院校長劉道玉,盛隆電氣集團董事長謝元德就“引導多元就業,探索區域經濟”的主題進行面對面交流學習。
互動交流環節
武漢大學學生:請問謝董事長和劉老校長參與創辦這樣一所“學校與企業融合的綜合體”的初衷、理念、目標是什么?
劉道玉校長:學校和企業的融合交流非常重要,美國的硅谷之所以能夠興旺發達,就是因為有斯坦福大學,世界許多地方都想復制硅谷,但現在還沒有一個復制成功的,除了技術上外,我覺得,深層的問題還是創新文化的營造問題。美國硅谷那一帶已經形成了一種創新的文化。盛隆其實也是把學校、企業融合,我覺得是我們大家共同的事業,看我們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途徑,能夠促進這種整合。
武漢大學學生:作為一個為廣大心懷創業理想的青年們提供機會的創業培養平臺,盛隆大平臺主要提供哪些別具特色的課程,意圖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謝元德董事長:武大EMBA學員正在道玉課堂舉辦活動,剛才請劉校長做了一個講話,劉校長對盛隆做了一個評價:夢想不息,創新不止。盛隆大學到底教什么,提供什么,其中就有劉校長的點評:夢想不息,創新不止。再就是我們的“241”新戰略,“2”是“兩個第一”,“4”是四百戰略,“1”是一個新商品。有學習的地方,有做的事,有賣的東西。盛隆獨創“241”,大道大業大舞臺。
劉道玉校長:盛隆電氣創辦盛創院,這是盛隆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舉措,在我看來,盛隆創辦這個學院,是建立一個人才的孵化器,既是為盛隆選拔最優秀的領軍人才,也是為社會輸送創業的領軍人才,這跟我們傳統傳授知識的教育不同,盛隆的創業學院注重傳授方法和能力。
武漢大學學生:我們這次的實踐主題是“我選湖北”,旨在了解目前從高校走出的高質量人才大量流失到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情況,謝董事長和劉校長對于這樣的情況是如何看待的呢?
劉道玉校長:北上廣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這些年大學生、研究生畢業都是趨之若鶩地追求北上廣。但是你們也相信一個道理,跟你們講一個創業的理論:空隙理論。畫圓圈,只要兩個半徑不相同,就不會重復,如果半徑不相同的兩個圓相交,一定會產生空隙。那就是空隙地帶,我們創業就是要找空隙地帶。按照空隙理論,北上廣就會有飽和的程度,相反那些沒優勢的可能變為有優勢,所以你們選湖北我覺得是對的,湖北這個地方相對是有優勢的,因為它前幾年發展慢,就有后發優勢,所以我希望你們牢牢借助空隙理論,對你們今后創業有好處,我選擇空白我就成功了。
謝元德董事長:我贊成劉校長說的,這個時候選湖北選對了。高質量人才大量流失北上廣,這個用詞我覺得不準確,這個人才不存在流失,武漢高校多,大學生多,在改革開放這幾十年,到處在發展,首先北上廣是第一步、發展最快的,人才都朝高處走,在哪兒能發揮作用、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最大化,人才就到哪里去。武漢過去這幾十年,從大的環境來講,從擁有大學生合理的數量來講,都不可能實現在武漢上學的學生都能夠留在武漢,武漢是全世界高校最多、大學生最多的一個城市,所以談不上人才的流失,過去也是一個合理的流動。
不是有這么一句話么,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個時期是一個時期,現在這個時期大學生的空間在哪里,確實值得你們去思考,去調查、研究。總的來講,現在這么一個時候,選擇武漢,應該是正確的。因為武漢一定會是一座國際化現代化的大都市。
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專業張溢璨:請問劉校長,剛才您也提到中國的教育,存在一定的保守性,像您剛才提到的一些新穎的教育理念,可能是非常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但是在中國推行確實也有非常大的阻力,那您是怎么看待之后這樣一種教育體制在中國的落地生根發芽呢?
劉道玉校長:學習都是自學而不是他學,如果學習是他學那絕對不可能成才。剛才講這個創業,因為你們現在都是在學習期間,都面臨畢業、就業、創業的問題。我上面講了創業要重視空隙理論,你們要找到你們的空隙,我補充一點,創業抓三點:起點、立足點和支點。這三點也就是創業的三步棋,你們要永遠把這三點放在心上,我希望你們能在心中不斷地盤算這幾點,一步一步地走向你們人生最有價值的成功目標。
問題五
經濟與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李瑜涵:想請問劉道玉校長,您對我們學生今后的發展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劉道玉校長:為什么武大出了這么多企業家?他們受了武大80年代改革的那種自由、民主、改革、創新的氛圍的熏陶,這很重要,這都不是書本知識能夠傳授的,希望同學們你們一定要繼承這一點。
你們還要注意一點,一個人是改革、創新還是保守跟年齡無關,有的人很年輕,可是他很保守,有的人很老邁,可是他很前衛,依然還有夢想,依然還致力于改革。我今年84歲了,我還有夢想,我還要顛覆。去年,我就顛覆了康德關于啟蒙的一個觀點,康德有一句名言:“什么叫啟蒙,啟蒙就是使人們擺脫自己招致的不成熟狀態”,這被一代又一代的學者所引用。但康德只說出了一半,而另一半我認為是掙脫外界強加的不自由狀態。這是更重要的一半,是啟蒙最重要的內容。
你要有夢想,你要創新,你總得改變點什么東西。保守者認為現實都是合理的,只會適應它,不會改變它,而改革者認為現實都不是完美的,都有改進的余地,都要改變它,這就是創新者。你們要永遠做一個創新者,不要做一個現實的守舊者。
(以上內容均為摘要)
學生一行參觀盛隆大學眾創空間
學生一行參觀盛創院立達廳
學生一行參觀盛創院同創廳
7月15日,第十屆“行走中華,尋訪名企”活動走進盛隆電氣,武漢大學近20名學生與著名教育家、原武漢大學校長、盛創院校長劉道玉,盛隆電氣集團董事長謝元德就“引導多元就業,探索區域經濟”的主題進行面對面交流學習。
互動交流環節
武漢大學學生:請問謝董事長和劉老校長參與創辦這樣一所“學校與企業融合的綜合體”的初衷、理念、目標是什么?
劉道玉校長:學校和企業的融合交流非常重要,美國的硅谷之所以能夠興旺發達,就是因為有斯坦福大學,世界許多地方都想復制硅谷,但現在還沒有一個復制成功的,除了技術上外,我覺得,深層的問題還是創新文化的營造問題。美國硅谷那一帶已經形成了一種創新的文化。盛隆其實也是把學校、企業融合,我覺得是我們大家共同的事業,看我們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途徑,能夠促進這種整合。
武漢大學學生:作為一個為廣大心懷創業理想的青年們提供機會的創業培養平臺,盛隆大平臺主要提供哪些別具特色的課程,意圖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謝元德董事長:武大EMBA學員正在道玉課堂舉辦活動,剛才請劉校長做了一個講話,劉校長對盛隆做了一個評價:夢想不息,創新不止。盛隆大學到底教什么,提供什么,其中就有劉校長的點評:夢想不息,創新不止。再就是我們的“241”新戰略,“2”是“兩個第一”,“4”是四百戰略,“1”是一個新商品。有學習的地方,有做的事,有賣的東西。盛隆獨創“241”,大道大業大舞臺。
劉道玉校長:盛隆電氣創辦盛創院,這是盛隆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舉措,在我看來,盛隆創辦這個學院,是建立一個人才的孵化器,既是為盛隆選拔最優秀的領軍人才,也是為社會輸送創業的領軍人才,這跟我們傳統傳授知識的教育不同,盛隆的創業學院注重傳授方法和能力。
武漢大學學生:我們這次的實踐主題是“我選湖北”,旨在了解目前從高校走出的高質量人才大量流失到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情況,謝董事長和劉校長對于這樣的情況是如何看待的呢?
劉道玉校長:北上廣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這些年大學生、研究生畢業都是趨之若鶩地追求北上廣。但是你們也相信一個道理,跟你們講一個創業的理論:空隙理論。畫圓圈,只要兩個半徑不相同,就不會重復,如果半徑不相同的兩個圓相交,一定會產生空隙。那就是空隙地帶,我們創業就是要找空隙地帶。按照空隙理論,北上廣就會有飽和的程度,相反那些沒優勢的可能變為有優勢,所以你們選湖北我覺得是對的,湖北這個地方相對是有優勢的,因為它前幾年發展慢,就有后發優勢,所以我希望你們牢牢借助空隙理論,對你們今后創業有好處,我選擇空白我就成功了。
謝元德董事長:我贊成劉校長說的,這個時候選湖北選對了。高質量人才大量流失北上廣,這個用詞我覺得不準確,這個人才不存在流失,武漢高校多,大學生多,在改革開放這幾十年,到處在發展,首先北上廣是第一步、發展最快的,人才都朝高處走,在哪兒能發揮作用、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最大化,人才就到哪里去。武漢過去這幾十年,從大的環境來講,從擁有大學生合理的數量來講,都不可能實現在武漢上學的學生都能夠留在武漢,武漢是全世界高校最多、大學生最多的一個城市,所以談不上人才的流失,過去也是一個合理的流動。
不是有這么一句話么,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個時期是一個時期,現在這個時期大學生的空間在哪里,確實值得你們去思考,去調查、研究。總的來講,現在這么一個時候,選擇武漢,應該是正確的。因為武漢一定會是一座國際化現代化的大都市。
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專業張溢璨:請問劉校長,剛才您也提到中國的教育,存在一定的保守性,像您剛才提到的一些新穎的教育理念,可能是非常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但是在中國推行確實也有非常大的阻力,那您是怎么看待之后這樣一種教育體制在中國的落地生根發芽呢?
劉道玉校長:學習都是自學而不是他學,如果學習是他學那絕對不可能成才。剛才講這個創業,因為你們現在都是在學習期間,都面臨畢業、就業、創業的問題。我上面講了創業要重視空隙理論,你們要找到你們的空隙,我補充一點,創業抓三點:起點、立足點和支點。這三點也就是創業的三步棋,你們要永遠把這三點放在心上,我希望你們能在心中不斷地盤算這幾點,一步一步地走向你們人生最有價值的成功目標。
問題五
經濟與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李瑜涵:想請問劉道玉校長,您對我們學生今后的發展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劉道玉校長:為什么武大出了這么多企業家?他們受了武大80年代改革的那種自由、民主、改革、創新的氛圍的熏陶,這很重要,這都不是書本知識能夠傳授的,希望同學們你們一定要繼承這一點。
你們還要注意一點,一個人是改革、創新還是保守跟年齡無關,有的人很年輕,可是他很保守,有的人很老邁,可是他很前衛,依然還有夢想,依然還致力于改革。我今年84歲了,我還有夢想,我還要顛覆。去年,我就顛覆了康德關于啟蒙的一個觀點,康德有一句名言:“什么叫啟蒙,啟蒙就是使人們擺脫自己招致的不成熟狀態”,這被一代又一代的學者所引用。但康德只說出了一半,而另一半我認為是掙脫外界強加的不自由狀態。這是更重要的一半,是啟蒙最重要的內容。
你要有夢想,你要創新,你總得改變點什么東西。保守者認為現實都是合理的,只會適應它,不會改變它,而改革者認為現實都不是完美的,都有改進的余地,都要改變它,這就是創新者。你們要永遠做一個創新者,不要做一個現實的守舊者。
(以上內容均為摘要)
學生一行參觀盛隆大學眾創空間
學生一行參觀盛創院立達廳
學生一行參觀盛創院同創廳